三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精神,充分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我校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的具体实际,现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如下管理办法。
一、重要意义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长期以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师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理论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待提升。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党建为龙头,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教书育人水平为根本目标,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总体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深入实施管理育人、信念育人、师德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创新育人等八项育人工程。
提高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深化“四个正确认识”。立足“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这一本质,围绕师生、服务师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提高师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四、推进八项育人工程
(一)管理育人
1.夯实学校基层团组织建设
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围绕“战斗堡垒”和“桥梁纽带”两大主题,切实加强教师团支部和学生团支部建设,深入实施思想导师、团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机制”和骨干大学生、青年知识分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优化基层党团支部设置,扩大基层党团组织覆盖面,把提升基层党团组织的政治功能摆在首要位置。
2.积极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群团组织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不断创新群团组织工作载体和方式。按照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在共青团改革大局中推进学校共青团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共青团建设。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自身建设,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服务和联系,推动有经验、有责任感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实现学生社团注册和年审制度,规范日常活动,促成有序发展。
(二)信念育人
1.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办好“理想信念大讲堂”,发挥学生理论学习骨干的引领作用和理论社团的带动作用。积极构建和整合院校德育工作品牌,建立和完善全过程的学生德育体系,不断探索符合我校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2.积极创建包括理想信念、完善人格和健康身心的学生精神支撑体系;构建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的学生智力支撑体系;构建包括社会认同感、合作沟通能力和价值观树立的社会支撑体系,努力完善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德育制度体系。
(三)师德育人
1.加强思想导师队伍建设,注重和开展思想导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思想导师的理论研究水平,积极搭建平台,落实“四个统一”。立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一论断,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加强对思想导师的管理考核力度,逐步落实思想导师申报和建设思想导师工作室,畅通职业发展渠道。
2.不断完善思想导师评聘机制。在准入环节,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将思想政治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并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课程育人
1.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筹划“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提升第二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第二课堂”建设,创新育人方法,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第二课堂”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2.积极开展阶段性专题教育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如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生理健康教育、求职就业教育、毕业教育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关注时事,着眼于社会热点,着眼于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充分把握教育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及时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育资源融合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来,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形势,认清热点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
(五)文化育人
整合校内资源,加强统一管理和指导,形成规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精心培育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内容,以民族精神培育为主线,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文化和高雅艺术,继续开展“一学院一品牌”等精品文化建设,发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辐射源作用。
(六)实践育人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选树典型加强思想政治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加大对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海南省五四表彰”等选树榜样活动,积极开展逐梦青春宣讲,用优秀典型引领阳光学子争先创优,共同营造“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加大对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
(七)网络育人
以提升舆论引导力,增强教育渗透力,唱响时代主旋律为重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积极培育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支持学生网络社团建设,主动制作反映学校特色、贴近学生实际、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优秀文化作品,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积极选拔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组建网络思想工作队伍,深入各方面网络系统,有效地开展网络舆论监督、引导和思想疏导。
(八)创新育人
整合学校创新创业资源和平台,打造具有三亚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打造创新创业培养平台,构建校企、校地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创业示范、文化创意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积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搭建各类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坚持以加快完善涵盖“教学、实训、竞赛、服务、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通过构建协同体系、整合内外资源等措施,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深入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品牌,并以“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赛事为桥梁,统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五、具体实施要求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各单位要遵循规律,注重科学总结经验,在沿用好办法、改善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上下功夫,在弘扬好传统、改变老观念、探索新理念上下功夫,在完善好制度、探索新制度上下功夫,按照学校整体进度,逐年有序推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1.齐抓共管,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各部门、各学院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之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经常分析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制定总体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要建立和完善学院学生工作量化考评体系,进一步明确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领导责任,进一步明确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落到实处。
2.抓舆论引导,构建立体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新媒体平台等宣传阵地,在重要版面、重点时段开设专栏,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展示作用和辐射功能,大力宣传学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良好氛围。
六、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具体内容由学生处负责解释。